他們相同的飲食改變,就是從肉食改為以蔬果為主。徐燕山從每餐都有肉,到全吃蔬菜水果;巫鑫則是早餐吃香蕉或蘋果等水果,晚餐一定是杯八百c.c.的多樣蔬果汁;吳明珠則是年過四十吃肉便胖,便改以蔬食為主,偶爾用魚打牙祭。他們的飲食中,蔬果占的比超過六到七成。結果是,獲得令人羨慕的年輕和健康。這樣的飲食比例,和多數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剛好相反。如今多數台灣人飲食中,肉食占比普遍超過六、七成,甚至有很多人是百分百肉食、不吃青菜的。
我們也很希望找到吃肉養生的實例,但很抱歉,找不到!反而這回訪到的八位養生成功者,以及專家都印證:飲食養生沒有訣竅,只要多吃蔬食(平均約占日常飲食的八成比例),不一定吃全素,身體健康的回報,卻是令人驚喜的。像飲食中有七成是蔬果的物理治療師簡文仁今年五十四歲,心血管年齡即只有二十八歲。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曾碧娟便建議:一般人每餐至少要吃兩道青菜。著有《不生病的生活實踐篇》的腸胃科醫師新谷弘實則指出,人一天只需吃一百公克的肉(且若能以魚貝類取代牛豬雞者為佳,礦物質較多),用最簡單的目測法,盤子上一成是肉,若能以魚貝類取代牛豬雞者為佳,九成是蔬菜即可。
我自己也有親身體驗。以往我的養生飲食概念只停留在:不要吃炸的,不要吃消夜等,但精神一直不好,「我好想睡覺喔!」變成我的口頭禪。去年此時,三十歲不到的我,身上檢查出腫瘤(幸而後來檢驗結果是良性,但須持續追蹤),當時排在那些可以當我祖父母的群眾中掛號,百感交集。
本來我的日常飲食中,蔬果和肉的大約各占一半。因疾病而決定養生的我,開始接觸蔬、果、穀、芽、堅果、藻類全備的素食。大約三個月,誠如這回受訪者之一蕭國坤告訴我的,吃蔬果之後,身體開始變得比較「清」,思緒不會總是渾沌,做事動作可以更快、更輕鬆。
不過,一下子太激進,卻吃得很痛苦。我生食小麥草,搞到胃痛不舒服,先生不經意的一句:「你這樣吃真的比較養生嗎?」幾個禮拜以來,自己嚴格遵守全素食的壓力,頓時傾洩,造成我情緒崩潰。後來我重新調整對素食的觀念和吃法。在方便吃時,愉快的吃,不再太刻意在乎是不是沒吃到豆芽、沒吃到堅果。同時也恢復每天都吃一點肉,偶爾很想吃塊炸雞排,也開心的吃。如此一來,心情舒坦多了,便還能繼續蔬果為主的飲食。
持續,的確是知道吃蔬果很健康的朋友們,最難做到的事。像我初期靠意志力苦撐,吃下去的東西也許是最健康的,但是情緒緊繃,壓力累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我和這次採訪的對象交換意見的結論也是如此,能夠愉快持續吃蔬果養生,最重要的關鍵是要能對自己「網開一面」。像是經常外食的巫鑫,午餐就讓自己開心的吃肉食,不要用罪惡感壓死自己。嚴格執行全食物蔬食的徐燕山,半夜餓了仍順應身體需要食物的感覺而進食,不必太在意「吃消夜不健康」這回事。蕭國坤也願意上非素食餐廳,點想吃的蔬菜,配地瓜稀飯。
這些調整過的「次佳解」,讓他們可以自然而然、輕鬆又愉快的吃,就能一直進行好多年。想要以蔬果養生者,不妨參考他們的做法,找出屬於你自己能夠持續進行的方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