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保險把人生以金錢來描述   有時候是一種容易理解   較有效說服的方式


他們講的許多觀念都沒錯  只是有時候 並沒有把全部的信息說出來而已


告訴我們的往往只是對他們保險公司比較有利的訊息而已


 


他們通常把未來一切可能的問題都提出來 講得人心惶惶


但其中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機率"


機率就是 可能會發生 也有有可能不會發生


他們講得事情災禍 也有可能不發生阿 (例如: 保的癌症險 火險 地震 颱風險等)


所以也不用太介意他們說的話


 


他們在控制保單內容的 就是履約的機率大小


會由一堆精算專家在那裡估算對公司立場而言最划算的契約


當你保的險


再短時間內發生的機會不高的情況下  你付出的成本就比較低


萬一保險契約履約的可能性很高  例如年紀大或是有災禍  那要付出的成本代價也比較高嚕


 


年輕時剛出社會買保險  有好有壞阿


只是喔~人們通常都覺得 生病才去看醫生就好  沒生病去做預防檢查 真是浪費時間


沒發生事情以前都覺得花那個錢不甘心阿


 


更何況 保險這種生意這麼好做


讓辛苦賺錢的我們很不甘心阿


只要你跟他簽個契約 他就跟你收錢


然後還要很久很久以後才兌現


不像我們一般買東西 都還是先拿到商品使用以後才付費的 (用信用卡還更久)


甚至是好幾年以後 你才能知道他們保險商品品質好不好呢


因為有些保單還會有陷阱喔


當真正發生了狀況 他們都有很多理由不賠你


跟你玩文字遊戲


你要告他們 他也不怕  因為他們有律師團 慢慢跟你耗時間  看你能撐多久


只要有遇過需要申請付錢理賠時 他們就變了嘴臉的經驗


就會對保險人員的印象不太好


 


 


有人說 保險是一種"選擇權" 只是選擇要或不要執行的  不是自己 而是上帝


(不然就是道德風險了 除外責任他們可以不用賠喔)


 


也有人說保險就是一種互助會


蒐集一千個人的錢過來


每年發生事故需要理賠的人  就像是標會得標一樣


例如: 今年兩個人出事情了  依合約內容拿大家湊到的錢給他們   而剩下的錢保險公司就先拿去投資


保險公司賺的就是時間差的錢


為了怕有風險  以前都是把錢拿去定存  賺得利息錢  再以利息拿出來投資


不過現在是微利時代 利息都很少了


所以要提高投資效益 只好將錢投入報酬率較高的金融商品裡面


但是又擔心面對風險身損失問題


於是就想出一些避險招式  例如讓投資人自己承擔風險(投資保單) 或是 把公司的投資風險跟大家一起分享(分紅保單)


 


萬一哪天要求理賠兌現的變多了 (如災害事故頻率變高~如地震颱風)


但是之前他們繳的錢還在投資 無法立即換回拿給受益人怎麼辦?


只好靠旗下的保險業務員 再去多拉一些保單


就是跟一些直銷行業的營業模式 以及 政府財政舉債一樣


未來新保單的錢  過去銷售舊保單需要履約的洞


譬如 直銷業會拿 未來招收到的下線繳上來的錢 給最早加入的那群人


最早加入的人就變成他們的活廣告 什麼月入百萬  吸引更多的新血加入


而政府也是 一直舉債 負債累累  只好靠未來的子孫 用稅金來替國家還債嚕


只要不要越補越大洞就好了


呵呵


 


有人提出來說


保險是讓當事人發生事以後 還可以讓受益人過正常的生活


保險人過世了  保障的是還在世的人


所以不是問你自己以後需要多少  而是問你的家人在失去你後維持生活需要多少錢


所以買保單不能從你未來需要多少錢去考慮


因此理財專家都建議不應該去做那些投資型的保險


 


也有人建議說 如果你的資產很多 足以保障家人的生活


其實你可以不要保險的


保險不是非要不可的東西喔


( 像是國泰人壽董事長 蔡萬霖 曾是台灣首富 資產太多根本不用保險 )


 


另外買保險也要看一下保障額與你付出成本比例


一般來說 1:400 ~ 1:1000左右比較恰當


而保險支出佔薪資收入的1/10為限


比重太多了 對一般人的負擔也是很大


保障的額度 以年薪的十倍 ~ 二十倍之間較為恰當


如果年薪六十萬  那保障的額度 就買到六百萬 ~ 一千萬吧


 


很多人會說 儲蓄性保險感覺起來比較划算 到時候本金會還你


需要時還可以以低利借出來使用 變現性也很強


不過有些理財專專家在書上提到  以利息換算


投入本金的利息 就足以讓你支付保險金額了 (收了不退錢的那種保險)


甚至有些保險更誇張的


保障額度和成本1:1   好比是拿自己定存的錢保障自己


 


最後就是保險可以節稅的部分了


適當的保額 替自己節省稅金也是很好的理財規劃


 


所以買保險


知道你付出的錢用去哪裡?


知道你該付的成本代價需要多少?


知道你的保單履約條件?


知道你的資分配?


以上這些問題搞清楚其實就可以幫助你做合理的保險規劃


不會再剛出社會時 就被迫買了一堆不適合自己的金融保險商品


 


我是從事製造業 買賣的是實體的物品


所以對這些保險契約總覺得不是很踏實


所以才看一些資料寫這篇文章


 


萬一 保險公司真的沒錢可以賠


那公司負有限責任就好了


難怪安泰人壽前陣子變成子公司 會引起騷動


不是分公司了 所以母公司不用負責任


不能再以外商公司的名義來考慮( 台灣很多人是擔心萬一有天戰爭 外國保險公司的保單 還會具有效力 有投資風險分散的考量 )


 


另外我也認為保險公司 這種資本運營的模式很危險


靠精算師控制履約的機率大小


但是只能問題變化在考慮的範圍內才行阿


看到每年的保險業出國旅遊玩 租巨蛋 辦演唱會 花的錢那樣多


保險業務員各各賺得飽飽的


他們是EASY  MONEY  我們製造業是薄利


羊毛出在羊身上 最危險的還是我們這群人阿


 


最後我絕得


花了幾十萬買了一個未來很久後才會使用的商品 也不確定到底這商品適不適合
其實再多花個幾百元 買一些相關書籍雜誌來閱讀 多做些比較
沒錢可以先去圖書館借來看看
我覺得 吳民均的書籍~ 保險騙!!!   顛覆保險~真相啟示錄.......  暴料很多 可以參考看看
像我們買衣服 買電腦 買手機 比保險便宜的東西
不也都是會先詢價 再比較嗎
買其他東西都會這樣精打細算
是買保險這麼貴的東西 倒是很乾脆 沒有先弄清楚就買下去了 這樣不是很不危險嗎?


文章摘錄


http://tw.myblog.yahoo.com/jw!iYqrs7KYFQVChD1Li4x8FJQ-/article?mid=53&sc=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ny23820763 的頭像
    tony23820763

    tony23820763的部落格

    tony238207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